我们都知道每年的三、四月份,天气比较干燥,是深林火灾多发的时候。引起火灾发生的因素也有很多,其中的自然原因有:在林区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山峰叠恋、沟壑纵深等的地方,是最容易发生火灾的。
因为这些地方人烟稀少,林区起火不易被人发现。还有就是由于森林管理不到位,林区内枯树,落叶等可燃物逐年积累增多,最容易引发森林火灾。
除了自然原因,还有很多人为因素,由于当地防火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当地农民对火灾的危害性认识不深,出现了防火责任不强及火灾隐患后果。当发生火灾时,林区出现面积大,而管理人员很少,且老龄化程度高,经费紧缺,导致护林工作难于推进和发展。
并且如果一旦发生火灾时,林区居住人员很少并且很分散,很难在短时间内组织到位,给扑灭火灾和保护森林带来极大困难。说到这里有朋友就想问了,当发生森林火灾的时候,为什么不使用人工降雨灭火呢?
这样也就不会发生扑火人员牺牲的事件了,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工降雨,它是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并且会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在空气当中的水蒸气含量达到一定标准之后才能进行。否则无法进行人工降雨。
利用飞机云中播撒催化剂。地面作业是利用高炮、火箭从地面上发射。炮弹在云中爆炸,把炮弹中的碘化银燃成烟剂撒在云中。火箭在到达云中高度以后,碘化银剂开始点燃,随着火箭的飞行,沿途拉烟播撒。因为飞机作业,对天气情况有所要求,所以一般还是会选择高炮降雨等情况。
人工降雨并非完全由人工决定,很多时候,有“人工”但欠缺天时地利,这金贵的雨还是落不下来。 首先天上先要有云,而且不是一般云,必须是能下雨的云;然后气象部门的人才能往天上发射炮弹或者火箭,把化学制剂打到天上去,轰击云层产生强大冲击波,使云滴发生碰并,变成雨滴落下来。
一般自然降水的产生,不仅需要一定的宏观天气条件,还需要满足云中的微物理条件:第一,云层要达到一定的厚度;第二,云中要有一定的水汽含水量;第三,还必须要有上升气流,使水汽通过上升过程凝聚成液态水。
中国最早的人工降雨试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在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1987年在扑灭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中,人工降雨的发挥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并不是每一次的火灾我们都能使用人工降雨的,因为在森林大火中位于着火点附近的温度很高,随着热空气的对流作用,一般在火场上方的水蒸气含量是达不到人工降雨的要求的。所以森林火灾是没有办法确定使用人工降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