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时分,在距离市区40多公里外的门头沟九龙山自然保护区里,数十名身高一米八以上的大小伙儿正在进行训练。旁边,消防车、风力灭火机等整装待发。
这里是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机动支队二大队的其中一个“驻防点”,大队长张龙和270多位同事,承担着北京地区防火灭火、多种救援任务。
“灭火实战演习开始!前方 100 米处发现火情,火势呈由西向东蔓延,请立即前往处置。” 随着张龙一声令下,全体参训队员带上装备,分两组迅速奔向“火海”。
“按两翼夹击战术实施灭火。”张龙发出指令,参训队员在火线上进行扑打作业。因为是演练,有的队员开始偷懒,张龙批评道,“演习就是战斗,这是一场与火魔的较量,不能中途泄气。”
扑救森林火灾,张龙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 1999年入伍加入原武警森林部队算起,他已经同森林火灾打了20年的“交道”。
森林火灾燃烧面积大,火势蔓延快,一旦上了火场,就得绷紧神经,时刻关注态势。
2002年7月28日,内蒙古原始林区发生大火。由于原始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腐殖层厚,加之没有通往密林深处的路,物资和设备全靠直升机投送进去。张龙和其他战友参与这场灭火战斗,整整持续了28天。
虽然时值夏天,但原始森林温差大,中午20多度,晚上入夜就降到0度左右,他和战友们白天汗湿的衣服晚上又结起冰。28天他们一直坚守在火场连续作战,基本上躺那就睡着了,到最后,消防员们体力早已透支。“最后已经无感了,全靠信念支撑。”张龙说,这是他“从业”以来第一次感受到这份职业的艰难。
每年的3月15日至6月15日是春季森林防火紧要期,也是张龙和其他队员们任务最吃紧、精神最紧张的时候。今年3月18日晚上,北京三个区接连发生森林火灾,情况一度非常紧张。
“准备出动,前去增援!”张龙下达命令后,二大队的消防员穿戴整齐,跑上消防车,迅速集结出发。
“今晚风大,一定要时刻留意风向的变化。”对讲机这头,张龙反复提醒大家注意自身防护。
“时刻留意风向的变化”是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得出的经验。
在野外,火情会随着风向、天气等因素而变化,突发情况更是时而有之。张龙说,有一次灭火,中间突然起风了,火场突变,“我们本来是从火翼接近,风向一变,我们算是迎风上了。”张龙迅速反应,“调转方向,向火翼另一边避险。”
但火已在张龙前方烧起来,天都映红了,烟起来的时候根本就看不见地上的路。“风卷着火苗,声音就像火车在身边呼啸而过。当时只想着一直往边上跑。”所幸的是,风势减弱,火头也掉转了方向,但那短暂的两三分钟,却是生死瞬间。张龙现在想起来,依然后怕。因此,现在看着这些年轻的兵出战,他一定要叮嘱大家:留意风向变化。
当了20年的兵,张龙参与过的大小森林火情近百次,2018年随着武警森林部队退出现役,张龙也脱下了身上的绿军装,穿上这一身“火焰蓝”。随之变化的,他们的职责也由原来单一的防火灭火增加了抢险救援的任务,除了灭火拉动演练,还有地震、山岳、水域救援。
“火焰蓝”,是火焰在温度极高时产生的颜色。张龙说,既然选择了这份事业,就必须要勇敢面对,因为身穿“火焰蓝”,责任重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