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火灾危险性大、隐患突出的建筑加装简易消防设施、电气安防、火灾自动报警、喷淋系统等技防、物防措施,每家每户配备家庭灭火器和防毒面罩,提升火灾防范等级
■建立以物业管理人员、出租屋主、出租屋居民为主力的消防楼长,实行“一人一栋、逐层定人”,最大限度延伸消防安全管理触角
数据显示,广州市登记在册的老城区建筑有6.47万栋、“城中村”138处。过去的5年间,广州市共发生居民火灾近3000起,死伤87人,大部分亡人火灾都发生在老城区和 “城中村”。近年来,广州在整治老城区、“城中村”消防安全问题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由于深层次原因,根本问题始终难以解决。但是,面对广州老旧居民楼数百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不能等,也等不起。笔者认为,现阶段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对老旧居民楼、“城中村”的消防安全隐患进行治理:
改造是治本之策
要想真正从源头上化解难题,通过城市“三旧”改造,逐步淘汰不能满足消防安全要求的建筑,是治本之策。当前,在一时无法实施大面积改造的情况下,必须想方设法采取各种“处方式”的补救措施,为治本赢得时间。要针对部分火灾危险性大、隐患突出的建筑,采取“政府补贴、个人出资”相结合等方式,加装简易消防设施、电气安防、火灾自动报警、喷淋系统等技防、物防措施,每家每户配备家庭灭火器和防毒面罩,提升火灾防范等级。对老城区、“城中村”中商铺消防安全达不到技术要求、“三合一”场所内违规住人的,要依法采取迁商、清理违规住宿人员,确保火灾不亡人。
基础设施不可少
公共消防设施完善与否,对能否快速扑灭火灾、减少人员伤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三旧”改造等工作,同步改造道路、给水管网、电网等公共基础设施,尽可能地还清“欠账”,改善现有消防设施条件。要结合老城区、“城中村”的实际,认真分析评估消防站布点现状,多建站、建小站,把站点直接建到每一处老城区和 “城中村”,贴身提供安全防护。要大力发展适合“城中村”火灾特点的微型消防摩托车等“小、灵、巧”车辆装备,适应灭火救援需要。对部分市政消火栓缺乏、消防水源不足的区域,可考虑采取设置河道水闸、取水平台、高位水池或者消防水囊等措施,确保消防应急用水。
防控关口宜靠前
立足提升消防管理自治水平,把老城区、“城中村”的消防安全管理纳入“综治”范畴,以现有的社会综治管理工作网格为基础,按照街道、社区、片区逐级划分大、中、小消防安全管理网格,逐一明确街道、村居、居民楼院消防管理人员,形成消防安全管理网格的划分与管理力量的匹配,确保老城区、“城中村”的消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建立以物业管理人员、出租屋主、出租屋居民为主力的消防楼长,实行“一人一栋、逐层定人”,最大限度延伸消防安全管理触角。要充分发挥网格员、治安员、保安员队伍的作用,把消防工作纳入日常巡逻、守护工作内容,并配备基本消防巡逻装备,开展基本的消防培训,及时发现“常见性”隐患和“习惯性”消防违法行为,前移防控关口。
筑牢灭火救援“小单元”
在大力发展志愿消防队、义务消防队的同时,消防部门要根据老城区、“城中村”道路、交通、水源、建筑结构特点等情况,编制分区灭火救援预案,充分整合区域内各类灭火救援力量,保证任何一个区域发生火灾,都有灭火力量第一时间处置。要立足道路窄、建筑密的特点,改进灭火救援战斗编成,按照“小单元、多组合”模式,集人、车、装备等作战要素为一体,建立水泵、微型消防车和专业攻坚组等基本作战单元,提高快速响应和初战控火能力。要开展全要素灭火救援实战演练,想定不同类型、区域、大小的火情,开展实兵、实装、实地、实战综合演练,不断优化兵力投送、装备调集、战勤保障和水源供给等方案,确保一旦发生灾害事故,能快速反应、有效处置。
来源:中国消防网